COMA is pleased to present the first Australian exhibition by Beijing-based Chinese artist You Jin (b. 1979), titled Synapse, on view from 21 November, 2025 to 10 January, 2026 at 37 Chapel Street, Marrickville, Sydney, NSW 2204.
This new body of work extends You Jin’s ongoing exploration of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boundless terrains of thought. Anchored in the artist’s reflections on the brain as not simply as a biological organ, but as a vast cosmology, a multidimensional site where thought, imagination, and existence interlace. The exhibition considers how neural networks might reveal new models for existence, bridging the real and the imagined, the material and the transcendental. For You Jin, these networks are both the architecture of perception and the source of myth: a system that allows us not only to interpret reality but to build entirely new worlds beyond its bounds.
Carl Sagan wrote in Cosmos, “The cosmos is within u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You Jin takes this premise further: the brain is not merely a mirror of the universe but a force that exceeds it, capable of generating dimensions that transcend what we can see, measure, or rationalise. Synapse reflects this conviction, presenting a constellation of paintings where a multitude of structures and environmental depictions serve as recurring motifs – symbols of life in flux, the infinite elastic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rous boundary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imagined.
The neuron occupies a central role in You Jin’s iconography. Its branching dendrites and luminous synapses reappear across canvases as webs of light, radiating lines, and clusters of spheres. In the artworks Shifting worldview (2024) and Neuron drifting narratives (2025), these networks are rendered with both biological precision and cosmological scale, suggesting that the firing of synapses may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drift of constellations. In this sense, his work belongs to a lineage of artists – ranging from Paul Klee to contemporary digital abstractionists – who visualise invisible systems of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
While the paintings draw largely from neuroscience, they are equally indebted to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In between nature and algorithms (2025), scattered spheres are linked by radiant lines, recalling both computer networks and zodiacal charts. Here, computer science and astrology are not opposing but contiguous systems of meaning, both seeking to rationalise the structures that underlie human experience.
This bridging of science and mysticism echoes what historian of science Georges Canguilhem called the “vital tension” between empirical knowledge and lived experience. You Jin’s canvases refuse to privilege one over the other. His forms suggest that consciousness is produced not solely by biological function nor solely by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 but through the entanglement of both.
Water and floating spherical orbs recur as central motifs in this body of work. In an earlier painting, Drifting (2023), violet rings of water encircle these drifting spheres, evoking cyclical rhythms of flow and return. The sphere itself is a mutable signifier: at times a seed, at times a star, at times a fruit, as seen in Kiwi in mind (2024) – potentially – life unfolding, knowledge ripening, consciousness expanding.
If the neuron anchors You Jin’s cosmology, the heart complicates it. In ‘A heart all-encompassing’ (2025), a red organ-like form encases inner worlds against a backdrop of simultaneous sun and moon. The work positions the heart complement as well as counterpoint to the brain: emotional, contradictory, and capacious.
Here, the artist stages an essential paradox. Consciousness arises from contradiction – between heart and brain, science and mysticism, optimism and despair. The paintings do not resolve these oppositions but dwell within them, suggesting that the very act of thinking depends on such tensions.
《维度的迷思》
——从神经元到多维思维
在以往的创作中,我始终围绕着社会现象,个体感悟,环境特征,交叉空间,中西方文化对比,空间透视观察差异,意象空间研究等等。比如《游弋》这件作品是我2023年底的一张作品,它的产生事实上是在原有创作的基础上引导了这一年多的新生创作的思维发展和延续根本。作品中环形紫色的水,展现了对生命节奏的理解。水代表着流动、变化与和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当凝视《游弋》这张作品时,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内在韵律,在时光的长河中,展现着永恒的轻盈与舞动。环形的水又像是一道门,进出中的彩色球体是生命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在外在的形式,而在内心的平和与自洽。彩色球体的穿梭不是一种刻意的动作,而是生命自然地展现出的状态。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它不依赖于外在的规则,而是在遵循内在的节奏中完成自我定义。每个生命也有其独特的节奏,它们在远山近水和现实碎片之中游走,是对生命的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每一次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是宇宙大势的一部分;每一段短暂的生命旅程,都可能是永恒的自我探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持续多久,而在于如何活在当下,在流动中完成自我超越。
而在当今社会,《游弋》常被用来比喻一种逃离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古代文人追求的”逸距”有相似之处——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世俗所累,在内心中保持一份超然。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环境,让这种纯粹的生命状态显得愈发稀缺。游弋不仅是对自然韵律的模仿,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平衡的过程中,不能忘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2024年的初期我创作了《异界的彼岸》,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生命就像一个不断自我反思与更新的过程,在追求超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与现实和解。就像画面背景的中国园林中的“虚实相生”理念,我们的存在既要保持对世界的真实感知,也要有超越自我的想象空间。这种平衡才是生命最深刻的智慧。前景中的环形与球体以及建筑碎片,体现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超然的思考方式。面对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也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心智异化;面对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也不能忘记精神世界的滋养。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把握住真实的自我。异界与现实的边界在西方奇幻文学中,异界往往被描绘为一个超越现实的领域。在那里所有的法则都被打破,神奇与怪诞并存。现实与超验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仿佛任何一步跨出现实之域,就会掉入另一个世界。但这种想象往往过于理想化了。当我们试图用超验的概念去解释现实时,往往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就像一个被异化的个体,在不断追求超验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然而现在,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这些观察和表现方式是否能够完全表达我的想法,很多人认为平面艺术已经走到尽头,而在我看来,现在平面艺术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因为人类科技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方式去表达想法和观念,我并不排斥任何手法和行为的表达。但对于我来说,可能平面工作更具备挑战性和魅力。这远远超出我从一开始步入艺术创作的初衷,另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仍然继续在平面里创作,或者说在二维空间里寻求新的可能和出路。因为实际上我认为大脑思维想象空间才是任何创作形式的根本主体,那么在大脑体系中我最想提到的便是神经元结构网络。
在我们人类认知的旅程中,大脑神经元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瞬间的结构单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更是连接我们感知世界、理解和创造自我的纽带。当我们深入探讨神经元与维度、空间以及世界观之间的关系时,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神经元似乎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类意识和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真相。
在解剖学中,神经元被定义为具有树突和轴突的细胞结构。这些结构在三维空间中以复杂的方式延伸,构成大脑网络的核心。然而,当我们进入更高维度的视角时,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神经元的存在意义。在传统几何学中,点是零维,线是一维,面是二维,体是三维。而第四维的概念通常与时空相关联——时间是第四维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神经元的复杂结构似乎暗示着某种超越三维的存在形式。它们以一种非欧几里得的方式连接不同的区域,仿佛在构建一个更多维的超现实的空间网络。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神经元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而是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使得信息处理变得高效而灵活,仿佛在构建一个动态的、多维的信息传输系统。
在2024——2025年中期的创作里《变动的世界观》和《神经元漂流叙事》这两件作品中,背景和前景虽说依旧采用了前期创作中的山水与几何结构,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组合关系,但是画面中从异形体中输出和散发的大量元素,似乎更接近于我上面提到的大脑中的神经元,集中成团的大脑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更为深邃的故事。散发出的直线与纽带通过复杂而丰富的结构连接方式,不仅构建了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引导对自我、意识以及存在的理解迈向更高层次。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意识仿佛是漂浮在画面中的彩色球体,这些彩色球体就像穿梭在大脑中,散发出的神经元,其数量庞大、形态独特、功能复杂。它们不仅仅是传递信号的工具,更像是一群神秘的旅行者,在大脑内部的深邃海洋或是天空中自由穿行,编织出我们感知的世界、理解自我、创造出意义非凡的奇妙图景。
同样,在《变动的世界观》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种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现实的世界观每一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外界刺激进入大脑时,神经元会以一种动态的方式重新排列自己,构建出一个与之前的认知不同的“世界”图像景观。其实变化并非无序,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动态的变化暗示着意识的多维性。我们的意识并未停留在已认知的维度空间中,而是在更高维度的空间中自由流动,这正是大脑结构赋予我们的一种独特能力。这不仅仅是认知过程中的停顿,更是创造意识的起点。通过大脑中神经元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条通向更高层次思维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还能够发现一个新的视角,如同永动机一般浮现在画面中,跨越山海,搜集更大的多维信息。
而《思维的缝隙》画面里水墨般的如同一缕缕发丝的黑色反复穿插渗透,剖析和研究经过于现实环境结构中每一处神秘的现象,正在向更高层次思维的奋进。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连续的思维活动中,那些“思维的缝隙”却显得如此独特。球体也代表着各类求知的欲望,它们像是气泡一样不断喷发,将我们的意识从一片空白地带推向新的认知维度。这些“缝隙”并非偶然存在,而是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得以超越现有的认知框架,从而进入一个更为丰富的维度。
在《脑海中的奇异果》中,彩色球体更像是一颗颗未成熟或成熟的果实。这些果实便是映射着对未知的探寻与已知的质疑。交叉在快速流动的彩色轨迹和远山中的树枝起着脑干的功能,维系着果实的个体生命,始终让它们的思维保持着鲜活。所有的联系就如同奇异果般的神经元网络。
与脑连接最紧要的部分,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心”。人体在心脏无法继续工作后,大脑也就无法继续工作,二者充满矛盾又相互依存。一颗“心”是如何能够包容万物、理解一切的,在作品《一颗包容万物的心》中,我用红色为主体,背景里日月同辉的山水景色就像我们对安逸的向往。似心脏一样的红色形体中包裹着种种超越物理性的内在活动,这些活动如同万物在跳动,即将迸发到新的方向。而在这颗包容万物的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深层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创造性的维度,在这里,我们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动,自由地创造,自由地探索。这种流动的方式,正是宇宙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算法已经成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创造新知的核心方式。当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时,我们发现,意识并非仅仅依赖于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来形成;它也可以通过复杂的算法结构得以构建。然而算法与自然之间也就像科学与玄学,他们的联系和区别主要在于研究方法不同,玄学着重于经验,类似于科学中的经验公式。而科学认为底层逻辑可以用我们已理解的逻辑影射过去,这种影射是可以理解并作为知识传递给世人的。《存于算法与自然之中》画面里的天空和树叶代表着自然,前景的十二个分散的球体就是一种生命体的原始,在中西方的体系里代表着生肖属相或者星座,相互链接的彩色直线,就像是宇宙大脑神经计算,在科学与玄学之间互相链接依存,同时也互相交集。
尼采曾说:“每一个早上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实现内心所想”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发现自己并实现自我的过程。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从古希腊哲学家面对困境时的思考,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创新,到当代科技发展,无不一一证实人类大脑思维活动始终在处理困境,解决问题,甚至超越现实的重要性。《砥砺前行》不仅是一个成语,其实质是一种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象征着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的过程,是无数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画面中隐藏在由各种几何形体以及代表着人类文明标志性的书写所构建的繁杂的空间中不断前行的人。标志着人类内在的力量的强大。这些源于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并不是外在的强制可以压倒的。反而它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从容,并在跌倒后重新站起。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们更需要这种持续的进化。它让我们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在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中找到平衡。这种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占有,而在于自由。
总体看来,我们人类进行的所有行为,无论是追求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由大脑所经过思考而出现的,或许大脑并非是超越宇宙的器官。但是大脑是人类最为神奇的器官之一,它不仅掌管着我们身体的各种功能,还是我们思考、创造、学习和记忆的中心。大脑的高度活跃和复杂性也意味着它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运转,我还是坚信自己的观点,大脑的神经元思考维度是难以想象的庞大巨制。
那么人类文明的前行进化中产生的任何行业与行为,都归根于大脑的神经元在维度和空间中的运动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似乎我的上述而言都是积极向上而乐观的,但终其根本,我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人类的贪欲也是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认知科学和哲学研究,扩展维度思维的一个特殊要素。虽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的产生,也为解决复杂问题(如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可悲的是,由于生存本能的驱动,以及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贪欲如果失控或不加以节制,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法国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所言:“我们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走向毁灭。”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始终给自己提出问题,这是个人的意识对复杂的存在意义理解的问题,这似乎看起来极其的无聊甚至无趣,也并不具备背负什么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可能就是这种无用之用的思维才是我存在的意义,如果我可以更多的超越维度的思考,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能够在神经元的流动中,发现创造意识的新工具,让思维成为推动自我的力量。给自己的工作性质赋予一个新的定义。可以超越空间,超越精神的维度是什么,这意味着没有终点可言的追逐状态,才是我真正的诉求在这种诉求中我得到了一种安慰剂和愉悦,至于他人如何看待,我只能说“不在一个维度,也无需去多言。”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晚
由金写于燕郊工作室
